山東青島市民李黎(化名)
始終想不通:
“怎么一公攤
把我一半的房子都攤出去了呢?”
?
110平方米的房子
到手卻發現套內面積
只有60多平方米
購房時銷售人員
口頭承諾的31%公攤面積
收房時卻變成了46%
主臥甚至無法放下雙人床
?
此事一出
立即引發網友熱議
還沖上了微博熱搜榜
?
有不少網友稱:
“花大價錢買了公攤面積”
“支持取消(公攤面積)”
?
那么李黎的遭遇是取消公攤面積就能解決的嗎?
對此
小編有話要說
?
?取消公攤有難度,規范管理是現實?
自上世紀90年代有商品房開始,購房者就要為公攤面積付費。在爭議聲中,房屋越建越高,公攤面積也越來越大,從最初的10%漲到了如今的30%。
買房就要接受公攤,雖算不得霸王條款,但在很多情況下,購買期房事先并不知情具體公攤面積,不少業主收房時都會感到心理落差巨大。由于公攤面積的計算方式太專業,房屋計價的算法也很復雜,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從來都是本糊涂賬。
購房者購買的是建筑面積,扣除電梯井、大堂、樓梯間、共用墻體等占地面積,剩余的才是購房者套內使用面積,公攤制度由此而來。但是,陡然取消公攤也會帶來很多問題——從購房者的角度來看,可能也不愿意共有部分(所有權)繼續留在開發商手里;入住后對公攤部位的管理、維護以及后續產生的安全責任均是現實問題。但公攤面積的存在不是孤立的,它還會跟裝修費、物業費、供暖費等五花八門的費用綁定在一起。實際上,關于公攤面積的爭議癥結在于“不透明的糊涂賬”,想要購房者心甘情愿付費,還得靠精細化的規范管理。要通過一系列規章制度及措施,讓公攤面積的測量、計算、計價以及公攤面積所產生的經濟利益分配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
說到底,問題的核心是房屋測量、計價及公共空間所產生價值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合理、不規范之處,爭議和極端案例能對改善這些問題起到促進作用,但所有問題的解決都不是一蹴而就,這需要群策群力。房地產市場的不斷規范,看房、購房、住房全過程更加科學、合理、透明,讓購房者少些憂心忡忡,住房時多些安心舒適,房地產企業、物業公司及全體業主都應肩負起相應的責任。
一刀切,是與否,都不是解決房屋這種復雜問題的辦法,唯有在不斷解決問題優化管理中才能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。
(來源:湖北發布)
更多赤壁房產資訊盡請關注赤壁房網。
想買房?掃下方二維碼,幫助您了解赤壁樓市,買到心儀的好房子!